时代的要求,故新兴的诗歌样式因而兴起。其次,女真、蒙古等新兴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之时,中国北部的风俗、语言、习惯等均有极大的变化;音乐方面亦产生无限壮阔的波澜,旧有的词的曲调无法因应配合,不得不及时告退,新兴的曲调-元曲应运而生,这是必然的结果。再者,元代的社会现实亦是促成元曲发展的重要推手,海运的创行运河的沟通,城市经济繁荣热络,促使宏大的剧场,活耀的书会与日夜不绝的观众因而产生,而连年的战争,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吏政的残暴、腐败,天灾人祸,以及对汉民族的压迫,众多的汉民族生活於水深火热的世界,苦难百姓的代言人因之而起,且元代有近80年的时间不设科举,读书人失去了晋身的阶梯,於是,深入到社会的底层,甚至在勾栏、瓦舍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被奉为“书会才人”,甚而“躬践排场,面夫粉墨”,他们的笔下铺叙演成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被成功地塑造出来,成就了一篇篇的元曲佳作。
元曲在当时的盛行绝非幸致,它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而且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此后在清代出现的国粹—京剧,或多或少也收
到元曲的影响。
元曲以其深入的民间性和广泛性成为了贫民阶层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势,这就为元曲提供了足够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李超这几日游荡于市井之间,已经见识了元曲在当时社会的生命力,更坚定了使用元曲和书会作为广告载体的信心。
载体选定了,可广告词还没有着落。李超先后找了几个“书会人才”为自己的人参写广告词,可这些人写来写去都不合他的意,最后李超一气之下把这些所谓人才统统赶走了。
最后,李超把心一横,厚着脸皮把后世吴承恩的大作《西游记》从脑子里搬出来救救急,没办法,谁让他的书不但是很容易让老百姓接受的神魔小说,而且,其中的主要人物提出的“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的论调和白莲教宣传的明王救世的主张有不谋而合的地方,所以,只能当一回文学大盗了。
好在《西游记》已经被搬上荧屏不知道多少次,更有个无喱头喜剧明星,恶搞了两部关于《西游记》的电影,并这实火了一把。李超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西游记》,早就对其中主要情节耳熟能详,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主要情节写得差不多,前面孙悟空出世直到大闹天宫的桥段是李超最喜欢的地方,写得甚是详细精彩;后面唐僧取经的段落李超不大喜欢,只把主线写出来,其余地方就交给“书会人才”来充实润色。
很快,李超版《西游记》横空出世了!
还是用老办法,用大手笔包下了整个大都所有书会的黄金时间和所有的优秀“书会人才”(反正钱也是从那些贪官污吏那里顺来的,花起来也不心疼),经过三天的排练,评书《西游记》终于要和广大的大都人民见面了。
李超一反常态,所有来听书的人,不但不收门票,还赠送干果和茶水。《西游记》在大都一开讲,就引起了轰动。本来就是书会的黄金时间再加上白送干果和茶水,这样一来,爱不爱听书的人一到《西游记》开讲都往书会里挤,爱听的就往前挤,不爱听的就在后面混个茶水喝,不管怎么样,先声夺人的作用是起到了,现在想在大都找个不知道《西游记》的人,比找个三条腿的都困难。
新奇的故事、优秀人才的演绎再加上李超先进的经营手段,评书《西游记》确实做到了一鸣惊人,但每天的经营费用也在百两以上,李超不是白痴,他搞出这么多噱头出来,可不是为了服务社会,封剑山庄几千张嘴还指望着他吃饭呢,他可没有那么闲钱无谓地往里面砸。等到讲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之后,到书会里混吃混喝的人明显减少,往舞台前面挤的人越来越多,有一次,有两个人竟因为一个靠前的座位大打出手,其实,这样的事情在茶馆或书会里经常发生,谁也没当回事,可李超却认为这是一个信号。
如果花钱去听的书,可以因为一个座位而和别人发生争执,甚至动手,可这免费的书会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原因只有一个,书好!大家听得过瘾!
于是李超果断下令,终止免费活动,门票涨为其他书会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