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大辽权利的时候,辽朝便已经开始了中兴!
整个上京城不是原先被大宋压制下的压抑和失望,而是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街上的契丹人,汉人都以上京城和大辽为骄傲,原本上京城就是宋辽冲突之间受创最小的城池,这里也是高高在上的都城。
他们相信,太后太后萧挞里接过大辽的权利也意味着大辽终于可以走上正轨,无论是朝臣,还是贵族,亦或是耶律家的宗室都对萧挞里充满信心。
赵祯知道耶律洪基是怎么死的,蔡伯俙也知道,但温书文不知道,大宋的许多臣子不知道,他们都和辽朝的大多数人一样,都认为辽皇是突染暴疾,暴毙而亡。
这就给了萧挞里成功过度权利的机会,也让她名正言顺的坐在了帝王的宝座上。
温书文在三声唱诺之后,缓缓走进辽朝的宣政殿,望着眼前高高在上的御座,以及上面身穿天子服饰的萧挞里躬身行礼道:“外臣温书文参见太皇太后!”
“免礼平身!”
“谢太皇太后!”
………………………………
自从昨天的继位仪式之后,耶律浚便算是辽朝正式的帝王了,虽然还在襁褓之龄,但他已然是被萧挞里抱在了御座之上,以显示她的权利符合法礼。
这不过这一切在温书文看来却颇为可笑,所谓的“称制“,不只是行使皇帝权力之意,虽然女主临朝、亲裁政事,但在发布命令的时候,并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义,用制书的形式颁行天下。
这么做的用意有二,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剥夺其在位的事实。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职权,而不能取代他而迳自下达命令。二来便是为了避免将来皇帝成年亲政后,太后会以懿旨干预政务。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以杜绝将来产生皇权分散的流弊。
所以历代女主“临朝“,却以幼帝名义“称制“这是死规矩绝不能改变,但辽朝太皇太后萧挞里却并没有遵从而行,最简单的地方便是国书的结尾署名,用的却是她萧挞里的玺印!
如此正式隆重的国书岂能用上太皇太后的玺印?怎么能没人发现其中的不妥?显然这是整个辽朝都希望她萧挞里获得皇权,带领辽朝崛起,与大宋进行抗衡。
温书文在离开了上京城之后便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京畿道的神都,并在进入神都之后便进宫面圣,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通向赵祯交代了清楚。
赵祯在紫宸殿中听完了温书文的奏报,许久没有说话,他知道,一个国家在衰落的时候最需要的便是一个强大的君权,或者说是集权,需要一个能给他们力量的强硬领袖。
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都一样,下面的人已经开始产生了恐慌,这时候越是强硬,越是激进的人便越会受到百姓们的拥护,而萧挞里恰恰附和这一点,俗话说的好,缺什么补什么。
辽朝缺的便是一位中兴的君王,耶律洪基没有能力但当,萧挞里便是辽朝需要的,于是赵祯便看到满篇战意浓浓的国书,他相信若是现在萧挞里要称帝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