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赵祯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了欧阳修以及后来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赵祯向图格鲁克强调,科举的改革必定会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这些人已习惯了原本的利益分配制度,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要想改革,那就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图格鲁克有些惊讶,但随即也明白了赵祯的意思,即便是已经有科举制度的宋帝国,在改革科举的时候也是破费周章,何况是完全没有科举制度的塞尔柱?
同时赵祯也向图格鲁克阐述了科举的弊端。
大宋取消了吏部铨试。但是从宋太祖开始殿试举人,给士子们在省试上增加了一道难关。不少人省试通过了,殿试却遭黜落。
“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
赵祯的话让图格鲁克心惊,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宋帝国的读书人因为被罢黜之后居然会去寻死,这难道就是学者思想上的忠贞,也太过可怕了些。
其实原本宋代科举是为有钱人家所包揽的。
吕蒙正、范仲淹、欧阳修等寒士在科举及第者中是极少数,而且他们也并非贫苦农民出身。
科举所需的经济开支,的确不是一般农家所能负担,即便是三苏父子本是四川眉山县的殷实人家,苏洵携儿子进京赶考,苏轼兄弟虽金榜题名,然而家当也开销的差不多了。
次年苏洵之妻病死眉山,父子三人奔丧回籍,家中已是一派“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的惨景。这还不包括十年寒窗不事生产的花费。
小户人家岂敢问津如此科举?
大宋科举名额的扩大几乎把全社会的读书人都吸引了进去,科场竞争激烈,士人头白身衰,出入科场,死而后已。
当然这里都是曾经,赵祯改革下的科举制度已经完全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宋人几乎都富裕了,平民百姓的生产剩余完全能够支撑他们读书就学。
而每年地方财政支出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财政支出,那就是给予赴京赶考之人以补贴,同时因为大宋的交通极为便利,从最远的海南路琼州岛抵达神都城也仅仅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已。
学子在进京赶考的路上不再是风餐露宿,也无需投宿与寺庙道观之中,只需要出示地方州府开具的文书,便可使用倌驿或是邮驿。
当然这些赵祯是不会告诉图格鲁克的,可即便如此,大宋的科举制度对他的吸引也是致命的。
他甚至请求赵祯,派遣官员前往塞尔柱帝国指导,并且帮助塞尔柱举办一次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