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说起明朝科举,首先想到的就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科。
那一科的人才实在太多了,出了一大群内阁辅臣、各省督抚、中央部院大臣。李春芳、胡正蒙、张居正、杨继盛、张希贤、王世贞、马三才……简直就是闪瞎人的氪金狗眼。
相比之下,明年的春闱也不逞多让。状元:申时行,未来的内阁首辅;榜眼,王锡爵,未来的内阁首辅……出的干才重臣并不比嘉靖二十六年少。
徐养大能够和未来的申阁老王阁老同场较技,了不起啊!
众昌平秀才纷纷拱手:“恭喜徐兄。”
“徐兄的进士功名要到手了,预祝徐公子金榜提名。”
……
徐养大面上露上笑容,再顾不得装逼,微笑点头:“同喜同喜。”
虽说这小子才学出众,可你这样也太嚣张了点吧,会试还早,你先得过了乡试这一关吧?现在这么高调,别到了乡试考场却名落孙山,那笑话就大了。
周楠道:“恭喜徐兄啊,不过,首先你得……”
不等他把话说完,一个昌平秀才指着周楠骂道:“你这无行小人又懂得什么,科举制艺你还没有入门呢?”
“对,外行人,还不快快向徐大公子赔罪,发誓从此绝了科举的念头。”
众人纷纷叫骂。
倒让周楠有点发楞,徐养大才拿了个加试的第二,至于这么狂妄吗,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中进士了呢,他哪里来的自信感这么肯定。
还真敢肯定。
科举从北宋到明朝中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门科学。
有好事者根据每期南北中三榜的录取率和中式士子的籍贯、年龄、出身,搞了个公式。通过计算得知,各省、府每届通过加试进入乡试考场的士子,最后的录取率一般都在百分之五左右,算是明朝版的建模。
这次顺天府加试总共有一百二十名考生获取了乡试资格。按照这个比率,最后能够中举人的应该在五到六人之间。
科举关系到国家干部的选拔,又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的上升通道和切身利益,从来都不单纯。学政系统的官员在录取考生的时候会综合各方面因素考量,比如这种加试,一般来说在乡试时都会中几个的。否则,若是一个不中,搞这种加试岂不是多此一举,又如何面对考生们的熊熊怒火?
百分之五的概率或许有些不靠谱,你就算得了第五,也未必就能拿到举人功名,但第二却是极稳妥的。
周楠自然不知道这个公式和明朝科场的潜规则,他出身衙役,走的又是监狱、言官的路子,和教育系统也没多少交道。
被众人这么喝骂,心中恼火:“徐养大,你得了第二,我自然是非常佩服的。周楠不是妒贤嫉能之人。你等如此不依不饶,有违君子宽厚之道。事情不到最后,如何就能断定周某就输了,若我得了头名,徐兄又怎么说?”
“你拿头名,可能吗?”众昌平士子同时捧腹大笑。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秀才满头是汗地挤过来,看到周楠,大叫:“子木兄,你还真有闲情在这里和这些混帐东西斗嘴,快去看榜,中了,中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