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沿路碰到的小部落那里弄来一辆勒勒车,拉着他们走。
这些突厥人每天喝一碗马奶、啃几根**的风干肉干,就能活蹦乱跳的继续赶路,而杨帆和古竹婷连着三天不见一碗热粥,肠胃已经受不了啦。但他们依旧咬牙坚持着,不愿拖累整个部队行进的速度。
兵马早一天赶到,河北道的战争就能早一天结束,河北战场上就能少死一个袍泽,也许他们多争取来的每一秒钟,都决定着许多人的生或死!
突厥骑兵日夜兼程,终于赶到了松漠都督府。松漠都督府专为管理契丹诸部而设,此时已名存实亡。契丹八部中。李尽忠部、孙万荣部已经反了,而李尽忠就是松漠都督府都督。
在契丹八部中,李尽忠部最为强大,孙万荣部次之,因为李尽忠部的强大,所以一直由他的部落担任着契丹部落联盟长。
不过契丹八部还远不及后世耶律阿保机时集权的程度,这时的部落联盟长对整个族群的约束力有限,各部落内部事务均由各部自行处理,军事大计联合决定。联盟长无权擅作决定。
李尽忠和孙万荣是起兵造反,其他六部虽对武周边将的跋扈和欺压不满,却还没有胆子一同造反,这是李尽忠和孙万荣的自发行为,因此其他六部现在依旧各自在其领地内生活,对朝廷和孙李联盟的反军均采取中立态度。
突厥约五万铁骑突兀地杀进松漠都督府。立即引起了契丹六部的强烈不安,六部酋长紧急会唔,集结兵力,严阵以待,这时杨帆就起了作用,他马上持着李多祚交给他的信物紧急拜会六部酋长。通报突厥人的来意。
六部酋长都曾被朝廷封为刺史,所以他们对朝廷的印信并不陌生。在确认了杨帆的身份之后,六部首领陷入了两难之地。
他们并不看好李尽忠和孙万荣的造反,所以即便是李尽忠和孙万荣大败周军、声名远扬时,他们也没有动心,始终约束所部不曾参与叛乱。
可另一方面,边军边将对他们的搜刮和欺压也令他们痛恨不止,他们很清楚。李尽忠和孙万荣之反,不管成功与失败。对他们都有好处,因为李尽忠的叛乱,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使朝廷不敢再对他们肆无忌惮。所以,在他们心中,李尽忠和孙万荣是他们一族的大英雄。
眼下契丹李尽忠部和孙万荣部主力正在河北道南部征战,他们的老弱妇孺都在后方。因为寒冬,新城尚未筑成,五万如狼似虎的突厥人一旦杀至,他们必败无疑。这些老弱妇孺都是那些义军的父母妻儿,如果他们被掳走,前方的大军将不战自溃。
可眼下突厥大军已经到了,要想保住李尽忠和孙万荣的族群老幼,除非他们六部参战,然而一旦参战,他们不但要面对突厥的虎狼之师,而且等于是参与了李尽忠的谋反,来日朝廷平息叛乱,岂能轻饶了他们?
六部酋长讨论了一天也没有结果,第二天六大部落里德高望重的长老们也参加了会议,还是没有结果。第三天塞尔柱和契比克力失去了耐心,把五万铁骑拉出去摆在了契丹六部中的独活部和芬问部两大部落面前,对他们下了最后通谍:“再不借道,兵戎相见!”
其实毗邻松漠都督府的就是饶乐都督府,而饶乐都督府居住的就是奚族十大部落。奚王现在也已参战,是李尽忠、孙万荣的同谋,不过仗打到现在,奚人的作用微乎其微,看起来奚王反周的决心并不坚定。
因此,尽管一旦与契丹六部兵戈相向,就等于把后背交给了奚族,但是突厥人并不担心。
果然,最有力度的还是武力,契丹六部一连讨论了两天都没有结果,第三天契比克力把兵马往他们面前一摆,正在营中争得面红耳赤的六部酋长和长老们在大兵压境的现实面前终于低下了头。
契比克力等得很不耐烦,刚要命人吹响号角,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契丹人派人出营,向周国使节和突厥将领表达了他们的意见:“同意借道,不干涉突厥兵马在其通往李尽忠、孙万荣部的路线上的行动。”
但是他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借道可以,但是突厥兵马不得趁机掳掠沿线属于他们的部落百姓,他们会集结兵马,严阵以待。看来突厥与周国和亲,却又随即翻脸、袭掠河北的事已经让该国的信誉彻底破产了。
二是他们保持中立,不会按照杨帆的要求,向突厥军队提供向导。但杨帆只需要他们肯借道就行了,至于向导,他们不肯派人,当地还有不少汉人,其中有些还是当过边军的,杨帆很快就找到了两个愿为他们带路的当地汉人,五万铁骑直扑孙万荣的新城。
而奚王自始至终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堵截,相反,在得知突厥出兵奇袭孙万荣后方时,奚王仓惶地下达了命令,命令他的兵马立即全部撤回,看起来他是要偃旗息鼓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s:各位盆友,凌晨啦,新鲜出炉的推荐票请投下来吧!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