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州了,接下来应当是加强实际控制,移民屯边,耕荒屯田的,怎么还反而要把胡人南迁,设立二十四个羁縻州呢,这不是瞎扯蛋吗?”
秦琅当着老爷子的面,发了通牢骚。
他总觉得李世民是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他在前方打了胜仗,那么李世民应当趁势跟进,设五都督府就是不错的,可后面干嘛还要画蛇添足呢?
秦琼饮完奶茶,指着城里的许多蕃人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临时制宜,略依其俗,防其大过,忍其小过。以夷治夷,这是治边传统,也是一种有效手段,你看看这朔方城,这已经是在长城脚下了,但是这里蕃汉混杂,甚至杂胡比汉人多的多,如果朝廷直接采用内地的那一套制度,治理这边地,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容易出问题的。”
秦琅并不赞成老爷子这种想法,先让边地蛮夷们臣服,将之纳入体系是没错,可也不能留下重重隐患啊。
在这里,秦琅与李世民秦琼他们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在于何为边。
或许在李世民等看来,长城以外,就算是边了。
对于长城以外的地方,就可以以夷治治,让夷人自治了,可秦琅不这么认为,他始终认为,虽然说长城线,其实极度贴合适合农耕的四百毫米等降雨线,长城以北地区,确实降雨量不足,不太适合农耕,更适合游牧。
可这也不绝对。
如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区,那就是比较好的可耕地区。
再比如代北的马邑云中等地,其实也可以农耕的,做为边地,他们不可能有中原那样密度的农业,所以半耕半牧,完全可以让中原王朝在边境立足发展。
这半干旱地区的边境区域,其实守住了是占据了极强的战略优势的。
这就好比每一个兵法家都知道,守江必守淮一样,想划江而治,前提就是得控制淮南,若是能再控制淮北就更加安全了,如果能够控制长江中上游的荆襄地区,那半壁江南就可无忧。
如果再能控制上游的巴蜀之地,则就拥有以南统北的基础。
河套、代北这些地方,对于中原朝廷的重要性,不晋于陇右和河西,这是战略高地啊,坐拥这些地方,进可将草原政权驱赶到漠北,以大漠为缓冲区。退的话,也可据阴山一线防守,进一步避免胡人对中原重要的关中、河东、河北这些地地的冲击袭扰。
打仗的时候,守城的人都知道不能退守城中死守,得守住外围的据点,这样才能可攻可守。
要划羁縻州当然也是可行的,但得划到狼山、阴山、燕山以北去。
可事实却让秦琅很恼火。
不说现在皇帝居然要在朔方、代北、河套等正州里再设羁糜州了,而自武德元年起,朝廷其实一面忙着争夺中原,一面却早就对四边的蛮夷们大搞这种羁糜政策了,比如西南地区,后世的云贵基本上现在都是羁縻州,而后面湘西,川西等地,现在也一样基本上都属于羁縻州。
甚至就是岭南地区的两广,也基本上都是羁糜性质的,宁长真、冯盎、谈殿这些汉俚酋帅,都是朝廷承认的地方土皇帝,给予赐封官职爵,拥有大量土兵。
但相对来说,武德朝设置的这些羁縻州县,他本来也有天下未定,权置州县这种策略,可现在好不容易在北方取得这样一个大捷,李世民却要开倒车,不抓住机会,设正州派官驻兵移民,却反而要把内附的突厥人还往南迁,要给他们安置到靠近长城一线来。
皇帝也许是想学杨坚当年养突厥人做看家狗,但事实早证明了杨坚这套,只能管一时之用,久了就会反噬主人的。
秦琅已经上书李世民,坚决反对他的这种做法。
朔方一天比一天冷,年关一天天紧近。
朝廷始终没有商议出一个结果来。
秦琼直接让人快马加鞭的送了封加急信到长安,称自己突然病重,请求马上回京。
信到长安,李世民吓了一跳,听说秦琼似乎真的旧疾复发,病的很严重后,也不敢耽误,赶紧下旨让灵武送秦琼入京。
秦琼信中请求派人接替职位,李世民则犹豫起来。
秦琼在灵武这一年多,干的是有声有色,比李道宗和李靖时期表现好许多,虽说是局势不同了,但确实干的极好,秦琅这次能灭梁师都,秦琼也是有功绩的。
派谁去接任灵武,还真是一时不好决定。
“先把叔宝接回来疗养,京中暖和点,药医条件也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