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条件最好的则又是伊丽河流域,从中上游的伊丽河谷平原,到入湖口的河口三角洲,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可以为农耕提供充足的条件。
其次是费尔干纳盆地,其独特的几乎封闭形状的山谷盆地,加上从天山上奔腾而下的雪水,都让盆地拥有非常好的农耕条件。
而处于药杀水和乌浒河中上游地区的河中地区,也因水而富饶了一片片绿洲平原。
七河流域的核心就是伊丽河谷,再加上碎叶河谷,加上夷播海的湖口三角洲平原。
从汉朝到大唐,在西域立足稳固后,都无不例外的会在夷播海东面的七河流域建立屯垦军团,因为这里能提供丰富的粮草。
甚至当年汉武大帝还曾试图夺取占据费尔干纳盆地这块宝地的大宛,不惜数次远征。
表面理由是汗血宝马,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地缘政治。
不过七河流域向来也是西域游牧部族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就在于这里优良的农耕条件,其实也是极佳的牧场。
而在地理条件上来说,越过天山山脉后,七河流域的地形上已经是极适合游牧民族做战的河谷平原地带,没有了高山深谷的包围封堵,虽然夷播海东南也有一道自天山山脉向西延伸的山脉,但这条山脉不高,而且有许多适合游牧民从容通过的山口,缺少分割阻拦的作用。
仅仅算是一条西域的明显势力分割线。
而夷播海虽然东西超过千里,但是湖的西面,却是世界最大的丘陵哈萨克丘陵,北接西伯利亚平原,西南为里海低地和图兰低地,东缘多山地。
这里向来就是游牧部族的冬季牧场,到了夏季,他们会转场到药杀水的中下游,或者到七河流域的南边,进入七河流域。
虽然在夷播海的北岸遍布荒漠化戈壁,但他们会往西南绕过戈壁,进入河中地区,然后再往东北绕过卡拉套山(千泉水),进入到七河流域。
不过当西域区域性的霸主衰弱后,往往西域各大版块就会陷入分裂割据状态,而这个时候,往往在夷播海北面哈萨克丘陵的部落,也就很难再重返到七河流域,或是河中两河流域。
此时西域的几方势力往往只在本版块内流动迁移,夷播海和其北面、西南地区的荒漠戈壁,往往就成为了天然分界线。
而在药杀水的左岸,是被称为饥饿草原的地带,一听名字也不是什么好地方。
于是里海、夷播海虽然相隔很远,但险恶的地形,却成了西域的一道天然地理分界线。
西迁的游牧部族,往往也很难再回来。
远的匈奴,近的突厥可萨部等。
他们越过这些荒漠戈壁、高原、丘陵地带,去了里海低地或是黑海平原后,便再也不愿意回来了。
而当西域不能统一的时候,他们也很难经过别的版块,到哈萨克丘陵,或是里海低地转场过冬等。
大唐如今便是以夷播海为西界,夷播海东南地区的七河流域,就成了大唐在西域的核心,不过因为七河流域缺少足够的险阻,尤其是三角洲平原上一马平川,且沼泽、湖泊遍地,拥有大小几千个湖泊,这就使的朝廷一面要利用开发巨大肥沃的湖口三角洲平原,一面又还得在靠近天山的山脚险要处构建军事防御网。
碎叶、伊丽、清海这些传统的军镇,不断加固,一方面,朝廷加大往湖口三角洲平原的移民和分封。
秦理所获的乌孙州世封都督,乌孙州,便就在夷播海西南角上,条件不如东南的伊丽河口三角洲,但也还算不错。
朝廷在此设乌孙州,世封给秦理,也是把这块不算很肥但也不算瘦的地盘划给一位信的过,且有能力开发的功臣,让封臣投资开发。
这里恰处于朝廷计划修建的环夷播海烽台驿站的线路上,往南则是碎叶河,乌孙州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且有不错的发展潜力。
南北百里,东西三百里的乌孙州,地盘还是非常大的。
不过相比起占地起码八千平方公里的伊丽河三角洲,就不值一提了,朝廷把最大的三角洲控制在手,把最肥沃的伊丽河谷、碎叶河谷控制在手,周边环湖临河的一些大小绿洲、丘陵、高地拿出来封赏给大唐的功臣、边疆将士们,可谓是既显示了朝廷的大方,也让他们成为朝廷西域核心要地的屏障。
就如朝廷在热海北面,碎叶镇东北,伊丽城西南又增建了一个背依天山的新核心军镇赤土镇。
赤土城是曾经乌孙国的汗庭,不过历史上那座赤土城在热海的南面,并不在这个位置,这个位置是后世中亚第一大城阿拉木图所在。
朝廷选中这个位置,就是他处于碎叶、伊丽和夷播海三角洲这个三角的底边中心,同时这个位置也是伊丽河支流的肥沃绿洲中,这里既有绿洲之肥沃,更有天山之险要,北面夷播海南面热海,东面伊丽河,西面碎叶河。
既当交通要冲,又据湖山之险,这座赤土镇,甚至在军事上要远超伊丽和碎叶,即将成为北庭的新首府。
而最肥沃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反而不会设立一个新的大军镇,只是将设立西域最大的军屯以及移民屯垦区,西大荒农场,这里会凭借着丰富的河水资源等,建立起足够保障整个西域发展的农业区。
而据说,选择在西域夷播海边受封一块世封地,也是秦理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