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毁容也不可小觑。
多数毒患者经过数年的潜伏期后,终将发展为毒瘤性毒,这意味着头面部也会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树胶样肿瘤,之后又会形成骨骼塌陷而导致面部变形。
这些外形变化让“天谴”的效果一目了然,也让患者遭到社会抛弃。
历史进程,拿英国来说,从赫赫有名的羊吃人、济贫法,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女工和童工,确实都有不少平民阶层的苦难在里面。
历史本来就是在多维中发展的,一般人看来恶的事,不是没有可能反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传统上以英国内战或光荣革命为转折点,看重的是议会统治或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这在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原因也很简单,新政体对于英国富强到底起了多少作用,还真不好量化和建立直接因果关系。
例如英国的财力爆棚,直接因素是英格兰银行建立,以和平稳定为自变量就好研究多了。
特别是写到莫卧儿帝国的意外乱局,对于英国的重大影响的时候。
在大明崩溃之后,莫卧儿帝国一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直到1700年,与印度相比英国或许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国家。
英国人有手工工场,莫卧儿也有,而且莫卧儿手工业在某些方面比当时的英国还领先。
光荣革命之前英国手工业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居于首位的是羊毛纺织业,其次是采矿业,包括煤、铅、锡等,再次是炼铁业。
当时并不包括棉纺织业,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英国本土,及世界大部分地区缺乏棉花。
而在此同时,莫卧儿帝国已经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出了相当规模的棉纺织手工业,尤其集中在孟加拉最大城市达卡一带,此外炼铁和造船业也在发展中。
显然莫卧儿的棉花制纺织品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在当时不仅垄断了印度洋贸易,而且远销大西洋和非洲,仅孟加拉纺织品就占据了荷兰商人在亚洲进口纺织品的五成以上。
这种情况显然对英国纺织业和东印度公司的利益相当不利,因此英国人很早就想到过了以武力改变现状。
于是在1680年代爆发了柴尔德(当时东印度公司总督)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强大的莫卧儿陆海军包围孟买,公司被迫屈辱求和,派出使者向奥朗则布负金请罪。
奥朗则布万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公司也敢挑战莫卧儿皇帝,更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英印的力量对比就完全逆转了过来,他的子孙被英国人的刀枪架在了脖子上。
此时,第一件英国人没有想到,却或许改变了整个历史的戏剧性事件已经发生了,那就是正好从英国人开始干正事的1660年代开始,奥朗则布破坏了阿克巴的宗教宽容原则,转而对印度教徒收取重税。
1665年加重印度教商人的关税;1669年谕令摧毁印度教寺庙和学校;并在原址上修建新的清真寺,1679年重征印度教徒人头税;1695年禁止印度教徒骑马、乘象等。
1675年以煽动暴乱罪处死锡克教领袖得格·****,遭到锡克人的不断反抗。
他还恢复了非***教教徒人头税,并且在其他的税收里,印度教教徒所交的税是***的两倍。
作为一个***教君主统治下的印度教国家,此举不能用一时脑抽来解释,长远来说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无底洞一般的统一南亚的大业。
甚至可以说本意不差,但是玩翻车了,过快过激的改革显然让大多数印度教、锡克教王公、刹帝利无法再忍受,反而点燃了全印起义的烽火。
1667年到1675年,普什图人在印度与阿富汗边境起义;1672年印度教徒萨特纳米教派农民起义;1679年德里印度教徒聚集于大清真寺抗议。
特别困扰晚年的奥朗则布的是西瓦吉领导的马拉塔人起义,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源源不断的进攻莫卧儿帝国,成为莫卧儿帝国的劲敌。
莫卧儿版的大魔咒开始逐渐爆发,最终一发而不可收。
1707年奥朗则布在内外交困中死去,留下一个大烂摊子。
由于莫卧儿的体制对君主个人能力要求太高,此后的几任莫卧儿皇帝逐渐被各地总督、王公架空,形势更加恶化。
英国、法国则趁机在印度南部富庶的卡纳蒂克地区扩张势力,与阿科特总督不断发生冲突,即卡纳蒂克战争,这次战争莫卧儿方面足足战死了2名总督和2名海德拉巴王公,损失是相当的惨重。
与英法、马拉塔人、波斯人等多线作战使得帝国加速走向崩溃。
1757年6月,英国人又收到了一副天降大礼,正当马拉塔军队挺进德里之时,在普拉西战场上,对孟加拉总督素有不满的骑兵将领米尔-贾法尔突然率左翼数万大军临阵倒戈,放英军入孟加拉。
对于英国征服印度最具决定性的事件,众说纷纭,这件事的影响至少是不可逆的。
在印度本土,之前英国,甚至法国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殖民据点存在。
但是孟加拉之战,标志着英国势力从点变成了面,基本站稳了脚跟,获得了几近无限的印度兵源地。
从此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地面部队急速扩张。
1749年:3,000人。
1763年:26,000人。
1778年:67,000人,已超过了和平时代英国陆军的数量。
1817年:至少120,000人。
巧的是,1760年代到1780年代,英国本土的棉纺织业正好得到了飞速发展。
例如原先还只是一个集市小镇的曼彻斯特迅速发展成为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因为从海外引进的棉花基本上是在利物浦登陆。
而珍妮纺纱机等发明的诞生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英国棉花进口的主要产地是十三州南部和印度,而正是在18世纪英国这两个殖民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直接占领孟加拉后,英国可靠的棉花来源应该更是显著增加了。
于此同时,印度棉纺织业的末日也来临了,在被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后,英国政府为促进本土纺织业发展,对印度纺织品实施高额关税或禁运,印度棉纺织工场不堪打击纷纷破产关门,人力返回到了农业和棉花种植业。
此后印度人口急速增长,但却越发贫困。
这里倒不是说,如果没这两件事的话发生工业革命的就是印度了,首先钢铁和煤炭产业的发展,还是因英国自己内因为主。
英国历史学界的稳定压倒一切,还有一个主要自信来源估计就是法国革命军全民总动员后对经济造成自爆。
其次,在科技、军事尤其是海军技术方面,1700年前的英国确实也领先于印度,只是不能说有压倒性的优势。
如果与奥朗则布发生冲突时,印度人也能派出一支舰队袭扰或占据大西洋沿岸,那就可以说双方还在一个级别了。
当科技的优势与孟加拉的人力相结合之后,胜利的天平开始不可避免地大大倒向了英国人一方,此后虽然为了阻止英国坐大,法国、荷兰与马拉塔迈索尔等国结盟,帮助他们西化军队,但仅仅是开拓创新精神已经不足以挽回大局。
不过动乱等意外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而加税又确实往往成为导火索。
从这点来看,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的运气又是相当的不好,毕竟不能啥好事都让他们得了。
美国史料都不怎么提“英王横征暴敛,人民为自由奋起反抗”之类的桥段了。
十三州不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加的税太多,而是英国议会未经十三州议会允许和表决通过就在本土来了个少数服从多数,直接决定加税,使得十三州议会的地方代表权遭到了剥夺。
相对于英国本土而言,十三州实在是太不能忍耐了,而这又一次改写了历史。
所以,很难想象改变历史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韦宝能用上的,仅仅是所带来的镇远舰上的少量资料,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几样历史老古董而已。
能用的红利基本上都已经用过,还有一些快要过期的药品,都用于研发,没有太大的实用意义。
另外像是玻璃,打火机,这些超出这个时代的东西,仅仅是当成奢侈品换钱而已,也没啥大用处。
最大用处的,还是韦宝超出现在这个时代将近四百年的认识。
但是这也没啥大用处,因为韦总裁原先在现代也就是一个普通人,社会最底层渣渣,对历史,对现实,都没有多少认识。
所以,韦宝走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的,能保住现在的一切,韦宝都已经很满意了,不会贪心的想要改变什么。
相比于获得,韦宝更加害怕失去。
而且跑到这个时代来之后,韦宝也一直过的挺顺遂的,除了起步的头一年有点波折重重,到了第二年,基本上就是顺风顺水了,尤其是在接近了朱由校,获得了皇帝的赏识之后,韦爵爷的生活就更加顺利了。